今年12月2日凌晨4点多,三门县亭旁康养中心的智能平台操控室里灯火通明。突然,屏幕上跳出警报,生命雷达采集到王文有(化名)在卫生间里保持低于正常体位的姿势超过3分钟,系统研判其可能跌倒。值班人员罗炳达立马通知老人的紧急联系人。住在临近单元的养老护理员吴仙红接到罗炳达电话后,也急忙去王文有家察看情况,在确认老人安全无虞后才放心离开。
去年10月,年近80岁的独居老人王文有签约“虚拟养老院”,在三门县,和他一起享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还有1300多名老人。近年来,三门县以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出了一系列得力举措,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破解医养难题
为解决“养老的地方不看病,看病的地方不养老”难题,三门县成立县级康养安居联盟,打造县、乡、村三级联动,多位一体的网格服务支撑体系。通过乡镇卫生院整合提升、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民营医疗机构拓展提升、新建养老院功能提升四种模式建设康养联合体6家。比如,亭旁镇中心卫生院对住院大楼进行改造,建成康养联合体,一楼康复治疗,二楼、三楼养老照料,实现康复、养老、医疗互融互通。
依托康养联合体,三门县打造“虚拟养老院”,满足老人居家康养需求。前端,组织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在老人的卧室、浴室、厨房等区域部署物联智慧设施,为老人佩戴智能手环,目前已完成适老化改造381户。中端,开发“老有帮”智慧养老平台,集成健康管理、智慧餐饮、智慧安防等九大功能,以“一床一码”实现一键呼叫、体征监测、危险预警等功能,实时归集日常随访、老人就诊、动态监测、社工服务等数据,打通医疗、康复、养老数据壁垒,实现转诊、转护、转养流程从原先的4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后端,建立院方—家属—主管部门三方监管闭环,做到服务可监管、可追溯。截至目前,“虚拟养老院”已累计为4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服务。
在此基础上,三门县以精准匹配供需为导向,制定居家上门服务“菜单”,列出15类113项服务,包含助医助餐、家政保洁、康复理疗及精神慰藉等。老人可通过智能呼叫器、家属下单、电话下单、机构下单等4种方式按需“点单”,平台根据需求等级和老人医养评估结果安排医护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专业服务。
破解队伍难题
为解决基层护理人员紧缺难题,三门县通过人才培养、购买服务和发动互助三种方式壮大养老服务力量。
目前,三门技师学院开设的全日制护理班已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新增养老护理等级证书持证人员252人。同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签约家庭医生,统筹安排他们提供上门护理、送药、康复等养老服务。
此外,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特别是,三门县探索建立了“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机制,发动村(社区)力量、闲散劳动力等以服务换取“时间积分”,兑换相应奖励。目前,通过这一方式征集农村照护人员500多人,累计开展远程探视、上门照料等服务4000余次。
破解发展难题
为了吸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三门县累计出资200万元,对“虚拟床位”(经过适老化和信息化改造的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给予每张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补助。低保和低保边缘老人由政府全额兜底,并对中度和重度失能老人给予每月600元护理补贴。此举不但避免了建设机构养老床位的高额成本,还解决了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有限的困境,满足了近600位老人的居家养老需求。
今年以来,三门县民政局还以“就近布点、政策保障”为原则,努力构建兜底有效、覆盖可期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老年食堂采取“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助一点、乡贤捐一点、志愿做一点”的方式开展服务。三门县小火柴志愿服务队还联合相约银龄老年食堂开设“流动食堂”,利用5辆送餐车免费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已运行老年食堂7家,可服务2000余位老人。
3426633-9802-17-他人之石